![]()
![]() 豆芽情 - 中國當代畫家作品展 展覽日期: 2008年8月12日至9月10日 展覽之亮點油畫作品 白春禹 (1984) “心魔啟示錄” 《心魔啟示錄》 的佈局參考了著名大師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為米蘭聖瑪利亞修道院創作的《最後的晚餐 》 (The Last Supper) ,再加入畫家的個人創作意念。白以中間帶天使翅膀的女孩為中心,她代表真實的人。對稱地排列於兩側的12個個體代表人內心深處多種的心理狀態─都是互相矛盾的。
![]() 這個故事的焦點是斷頭玩偶,是誰弄壞了它?中間真實的女孩似乎是「審判者」,其他的個體則議論著,但「兇手」就在其中—個手持刀卻又表現出無辜眼神的個體,它不是別人,仍是女孩自己─是心中的魔鬼弄壞了玩偶。她自己並不知道,還在懷疑著別人。這就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多面性。 畫中其實是同一個女孩,是同一個人不同心理的呈現,通過不同的表情和動作, 促成一組表現互動、紛爭、矛盾卻和諧共處的畫面。 啟示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認清自己,才能看清真相。 韓冰凝 (1984) “青春火花系列”(紅/綠/藍) 韓冰凝:「–這一代是青春向上的,朝氣蓬勃。」
青春畢竟是短暫的,我努力運用寫實的手法表現我所熟悉的同齡人積極的生活狀態。我醉心與一種單純的顏色作為一個陌生的空間,把人物在其中懸浮,寫實的繪畫表現手法與鮮豔非現實的背景形成主觀與客觀的強烈對比,帶給人以感官衝擊。這系列作品嘗試展現年輕人當下狀態,這看似在展現一種個人體驗,但卻是一代人共同的體驗。我希望我的畫能帶給觀者賞心悅目,心情舒暢的感覺,讓社會瞭解我們這一代是青春向上的,朝氣蓬勃的,帶給人們希望的,至少我希望是這樣!
閻凱 (1982) “希望系列” 閻凱:「 小孩是社會未來棟樑和希望。」
是次展覽其中一位備受注目的畫家–閻凱,1982年生於山東省濟南市,他是一位極具創意的優秀畫家,他作品的特色主要以天真爛漫的小孩為主體,顏色鮮艷奪目,背景為多位歷代偉人,配以黑白色。主要想帶出小孩是社會未來棟樑和希望的信息。
燕婭婭 (1964) 燕婭婭:「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民族陽光女孩–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從1987年初登帕米爾高原至今,有15個冬夏都是在那兒度過的。那是一個光影交織、色彩斑斕的世界,藍天純淨而透徹,空氣裏有一種別樣的味道。儘管滿目是荒涼和貧瘠,惡劣的天氣隨時相伴,一不小心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但帕米爾對於我,最終成了一個魂牽夢繞的地方,一個可以讓靈魂安家的地方,一個我心目中無法替代的聖地。它對我的意義,早已超出了繪畫本身。
20年前的那個夏季,站在塔什庫爾干山頂上一座屹立了千年的古城堡遺址向山下俯瞰時,最初的感動只在於高原特有的地貌和流動的色彩、絢爛的陽光。在陽光下,所有的人物和景物都變成了我需要的繪畫元素和語言。隨著一次又一次走進高原,我無法再滿足於僅僅只做一個觀者和單純的採風者,因為每一次和塔吉克人的目光相遇時,我發現我和他們之間根本無需語言的交流,我們只要相互的對視就可以直抵對方的心底。 他們給予我的,是我用繪畫語言永遠表達不盡的。——那是在世俗生活裏難以看到的深情目光,更是當今物質世界嚴重缺失的真摯情誼,和他們許多人也許只一面之緣,但卻可以銘記一輩子。每每回想起?,禁不住讓人淚流滿面……每次從寂靜的高原回到喧囂的都市,都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存在——那是一種無以倫比的樸實,帶著他們特有的真誠,特有的氣息,特有的情懷…… 如果說,我曾經十萬分地崇尚藝術,那我現在要說,我崇尚生活,崇尚能帶給我力量,使我看到自己的靈魂所在的生活!藝術不過是個載體,我們通過它表達的,還在於我們領悟到的生活本質。正如塔吉克人對我的滋養和改變,那種力量是藝術真正的源泉,讓我受用終生。 感謝帕米爾高原!感謝生活! ![]()
![]()
![]() |